影片中杨妃的妆容,乍一看,似乎和我们现代女性的妆容几乎一模一样,但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——眉毛是蓝黑色的。
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三国时期,曹操曾命宫人画蓝黑眉,修长淡色。它们在唐宋时期仍然很流行。
白居易的《上阳白发汉》写道:“青黛点眉,眉目修长,化了天宝末年的妆。”电影中贵妃的眉毛颜色可能更符合历史。
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。
唐初妇女偏爱柳眉、月眉,形如月牙。
唐高宗、武则天时期流行宽眉,崇尚长、宽、粗。他们在脸上非常引人注目。不同时期宽眉的形状和画法也发生了变化。
盛唐时期(也就是杨贵妃在世的时候),流行的眉妆有蛾眉、远山眉、青黛眉,比粗眉更细更淡。
从中唐到晚唐,还有八字眉、唱眉、桂叶眉等眉型。
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绢画中,描绘了一位眉妆女子的形象。
图中小姐姐画的眉型是“蛾眉”,像飞蛾的翅膀
染眉毛的材料:
古人称画眉毛的材料为“黛”,是一种矿石。使用时需用特制的砚台磨成粉,加水调匀,涂在眉毛上。 (有点像写书法,有木有的~)
有一种洛子带,是隋唐贵妇画眉的材料。据说产于波斯。使用时无需打磨。可直接浸入水中画眉。它具有现代眉笔的感觉。
唐颜石谷所写的《隋炀录》卷轴上说:“(吴)江仙擅长画长长的月牙眉……胡,号为蛾蛟黛,出波斯,各一价值十金。”
化妆顺序:
唐代女子妆容的一般顺序是:一铅粉、二胭脂、三眉、四贴、五点画、六斜红、七口红。
1、铅粉
铅粉的效果和现在的粉底液差不多。它是一种在开始化妆之前使用的粉末。
唐代妇女喜欢从额头到脖子涂一层厚厚的铅粉,使皮肤白如雪。这是一种美,古称“铅华”。 (注意,现代科学证明铅是有毒物质,但古人不知道)
2、擦胭脂
胭脂汉服妆造,又名“延治”、“延治”,产于西域。主要原料是一种名为红兰花的野生植物,盛产于匈奴地区的雁直山。
唐代诗人王建佑在诗中说:“回院子再洗脸,把红泥倒在金盆里。”
《开元天宝传》写道,杨妃冬天应邀入宫,临行前与父母道别。她的眼泪凝结成红色的冰珠。还有一次她写道,她夏天太热了,用手帕擦了擦汗。 , 擦过的手帕被染成红色。
3、花钿
略过画眉的步骤说华天——华天主要是一种额头饰物,其丰富的色彩是由制作的材料决定的汉服妆造,比如金箔为金色,黑光纸为黑色,鱼颧骨为白色,等,也可按图案要求染色。
粘在花罐上的胶水是橡胶。它产于北方。相传由鱼鳔制成。它具有优良的粘性,可用于粘合羽毛箭。卸妆时,用热水将花罐卸掉。
4、面靥
面靥,是指用胭脂在脸上涂两个像豆沙一样的小点,一般位于酒窝处,也叫妆靥。
在脸上涂红点的方法早在汉代就有记载,称为“之”。
《世明》:“据说脸上有药丸。它在燃烧。这是帝王妃子第二次进入朝廷,有月亮的人不会阻止帝国主义,所以他们会用嘴说话,所以注意这个面子,灼热是知识,女史家看到了,但书名并没有第一次记载。”
在脸上涂红点的方法早在汉代就有记载,称为“之”。
这张脸一开始似乎不是为了化妆品,而是宫廷生活中的特殊标志。某妃子期到了,她不能接受玉星皇帝,就在脸上点了一个小圆点。女史看到了,就是没有上市,后来传到民间,逐渐流行为一种妆容。
面条除了用胭脂染色外,还用金箔、绿色羽毛等制成,就像花罐一样。唐代以后,面条的款式也增加了:有的形状像钱币,叫“钱点”;有的形似杏,称“杏”;他们在原始面条周围装饰了各种类型。花草被称为“花百合”。
有些妇女在脸颊上涂上各种花,正如晚唐诗人欧阳炯在《女冠》中所写:“淡妆,桃花脸,百花齐放。”
5、斜红
女子太阳穴一侧的红新月形装饰为斜红色。
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,脸上常有两个红新月形的饰物,有的被描绘成残缺不全。从远处看,他们就像一张扁平的白脸。两道伤疤。
6、涂抹唇油
涂唇油是目前的口红。唐代人发明了多种染色唇脂。涂抹时,先用白色颜料覆盖原本的唇色,再用唇彩在唇中央画出自己喜欢的唇形。
唐人崇尚“一点樱桃味”,发明了一整套唇妆,如圆形、心形等,其中最流行的是樱桃形和花形。
人人都爱美。
似乎唐代女性化妆的步数不亚于现代,有的步数甚至更为复杂和琐碎。如果大屏幕纯粹还原唐妆,估计今天很多人都不会接受。
一起欣赏电影中的唐朝美女吧。
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