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服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,同时也得到了资本的加持。
近日,汉服品牌“十三”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-A轮融资。投资方是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领衔的觉资本。
十三多成立于2016年,豆蔻创始人和CEO陆扬是1993年和1994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,短短四年时间,这个品牌就脱颖而出。
据媒体报道,十三在2019年双11的销售额近3000万元,当年的年销售额近3亿元。
无论是销售额还是数千万美元的投资,都可以说是对“汉服热”的一种解释。背后是一套华丽的汉服,在文化、美学、商业、新媒体等多种因素交织下,涌动着别样的江湖。
蔑视链
2003年11月,34岁的王乐天身着价值760元的汉服,走在河南郑州的广场、公园、商场和步行街。
王乐天不是明星汉服文化周官微,也不是模特,而是一个普通的电工。即便如此,穿梭在汉服的街道上,不仅吸引了路人的目光,也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接受媒体采访时,王乐天坦言,自己这样做是希望以微薄的力量“弘扬汉服”。“我是敢做先锋的,所以我带头。”
王乐天的“出街”被很多人鄙视为“外星人”,但后来,这件事成为汉服在中国正式复兴的标志。
联合早报王乐天相关报道
问题是,王乐天为什么能成为“第一”?简单来说,它关系到文化认同和精神“聚集”。
在“出街”的时候,王乐天无意中发现了韩王。虽然这个网站早已消失,但当时聚集了近20万名“星汉学者”。在汉网上,他们互称“同袍”,积极探讨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。其中,汉服是他们交流的重点。
汉服又称汉衣官、汉服、华服,并不是特指汉代服饰,而是指汉族的传统服饰,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。正如汉服研究者所说:“中国有大礼,故称夏;有衣之美,谓之华。中华民族之名之始,谓衣冠。”
正是因为无法准确界定,汉尼特才与汉服的形式进行了激烈的对抗,形成了正统派、改良派、生活派等派系。剩下的形式问题至今在汉服圈里一直是热议的话题,往往成为汉服粉丝甚至商业游戏之间纠纷的“导火索”。
王乐天一鸣惊人后,2004年,汉服酒吧正式成立,不少社会组织也顺势而为。到2010年,同事们开通了微博、“超级聊”等形式,让交流互动更加便捷。
2019年左右,短视频为同款长袍开辟了新天地。她们穿着汉服,配上古妆,美不胜收,汉服越走越远。
然而,形式的问题一直挥之不去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汉服圈内也存在“鄙视链”。正统看不起改良的汉服汉服文化周官微,宋明汉服看不起魏晋唐汉服。
事实上,确实有一些“汉服原教旨主义者”经常因为看到汉服粉丝穿着错误的细节而公开批评他们。
另一方面,很多新入行者会仔细询问同事,他们购买的汉服是山寨货还是正品。穿着的人)。
双刃剑
选择哪种形式或款式不仅是同一件礼服的问题,也是业务的重点。
2016年,一个叫陈继舟的年轻人从澳大利亚辍学回国,在杭州开了一家网店。他不是走正统路线,而是希望让汉服时尚。
陈继舟说:“汉服应该是时尚多样的,而不仅仅是出现在相册中的古装。”
出于这样的想法,陈继舟手里的汉服要么是廓形设计,要么是混着一顶海军帽。男模脸上有雀斑,手里拿着小号,嘴里嚼着泡泡糖……
陈继洲设计的汉服,图源网络
不难看出,陈继舟想用汉服表达某种创新。不过,用他的话来说,网店每一次上新,都会在汉服圈掀起一场“不死风暴”。甚至有网友冲到他的微博上直接骂人、攻击模特。
同袍的这种反应,不是二十出头的陈继舟所能承受的。他很不自在,坦言:“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审美,并没有做错什么,为什么会这样?”
虽然当时网店每个月都有数十万元的销售额,但2017年,陈继洲决定暂时关闭网店。
成立于2016年的十三奇并没有陈继舟那么“激进”,而是以传统形式为灵感,辅以现代美学,一步步打造品牌,形成网红效应。
对于汉服这个新品牌,首先需要一个战略卡槽。和许多其他汉服品牌一样,十三号针对的是汉服粉丝和对美感敏感、愿意消费的年轻人。
十三余位CEO陆扬表示,公司致力于“让更多人穿上人生第一套中国服装”,鼓励更多女孩第一次穿上传统服装。
如何“鼓励”?使用新媒体内容正是十三余人的杀手锏。
创始人小豆蔻儿本人也是博主。三年前,她开始在微博和B站分享“穿汉服出门”、“穿汉服出境”的视频和无数图片,吸引了大批粉丝。
这样的举动不仅展示了汉服产品,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,促使年轻人加入了尝试汉服的行列。
如今,豆蔻在B站、抖音、微博等平台拥有超过800万粉丝,在淘宝、天猫店铺拥有300万消费者。
在内容矩阵的基础上,十三多以粉丝的需求为出发点,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款式,构建并整合供应链,再通过运营将流量转化为产品销售,打造“e -商业闭环”。
十三个汉服,图源官微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豆蔻在淘宝和天猫上拥有300万粉丝,私域流量超过13个。粉丝在这里相互交流,增加了品牌粘性,企业也可以通过运营做强。与粉丝的粘性,从而形成商家、买家、品牌的良性循环。
得益于新媒体内容和传统服饰打造的“护城河”,十三多成功在众多汉服商家中“登顶”,年销售额近3亿元,融资数千万。
传统与创新似乎是把双刃剑,有利有弊。但这一切都不是固定的。归根结底,如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,才是破局的关键。
此前,陈继洲认为汉服应该是时尚的、多元化的。使用汉服与海军帽混搭,引发“冲突”。产品频频出现,甚至“崩地汉服”等品类也陆续出现。
由于这一变化,陈继洲的网店将于2020年6月重新开业。
收割机
无论是汉服网店,还是关于汉服的视频、图片,都是“收割”汉服粉丝的地方。
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增量市场。淘宝上的汉服商家数量从2005年的7家猛增到2018年的815家。在消费端,2018年淘宝、天猫相关汉服的总销售额为9.21亿元。2019年天猫双11,截至14:00,汉服成交额突破1.8亿。元。
其中,不少同事会入手一些高档精品汉服,价格往往在几千甚至几万。
为什么汉服这么贵?以“汤圆姐姐”的照片走红网络的汉服商人敖罗嘉说:“汉服的成本不低,面料好的汉服价格上千元。”
另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:“整个汉服市场库存很少,都是手工制品。面料人工成本高,工期长,产能不大,市场两极分化。低端大厂货199元一个。高端的工期越来越长,1万元左右,高端定做的手绣要2万元到3万元。”
或许,从这个角度来说,汉服、洛丽塔裙、JK制服被网友戏称为“破产三姐妹”。
除了高昂的价格,业内人士透露,不少商家还会采用VIP制度,提高购买汉服的门槛,并引入会员制。入场标准最高的商店会要求他们必须在商店购买200套衣服和最便宜的衣服。也将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。也就是说,累积消费至少需要100万元才能享受VIP预订和定制服务。
就这样,很多人贴钱帮人代购,还有人“加群”,“比如25个人买了50套衣服,每个人买2套”,不仅满足了商家的规则,但也买他们想买的东西。汉服。
高端汉服品牌明化堂可以走这条“团队合作”路线。据其官网介绍,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目前的建设工期已经定于2021年12月上旬,而VIP用户“可能需要一两个月,就搞定”。
明化堂汉服,土园官网
在“联合组队”路线下,高手VIP账号也有可能成为职业玩家。“一个月可以买几十套衣服,然后再转卖,很容易做到月收入几万。” “月收入从十万到几百万不等”。
当然,能花几万买汉服的同事毕竟是多少。敖罗嘉透露,目前市场卖得不错,“还是那些带有中国元素的非正统服装,200元以下最流行。”
敖罗嘉直言:“那些连汉服都算不上,但价格更低,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单价。”
除了线上线下的“收获”机会,也不容忽视。
成都、西安、苏州等地汉服文化较为发达,对汉服活动的支付意愿较高。这些地方的门票价格范围较广,但一般都在200元以内。其他城市的汉服文化还处于培育期,单项赛事均价仅几十元。
在活动现场,汉服摄影、手工制作、化妆体验等可以吸引同行,促进现场消费,同时也有可能完成汉服的商业转型。
其中,方文山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最为火爆。去年活动期间,实名合服人数突破10万人次,游客人数达到22.50,000人次。相关话题冲上抖音和微博热搜。不仅是主办方和商家针对自己的同事,周边的酒店也纷纷提价。
与此同时,汉服商们也看到了线下连接各种资源的能量,纷纷建立汉服体验馆。比如已经有十三家以上与西湖景区达成合作,首家线下体验店将登陆西湖。
可以预见,随着汉服商业边界的不断拓展,汉服品牌、汉服门店、汉服活动、影楼很可能串联起来,融合线上线下互动,实现立体商业运营。
届时,汉服将再度动荡。
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